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嚴益唯報道
25/26賽季亞冠聯賽第四輪,約旦籍主裁馬哈德邁在柔佛新山主場對陣上海申花的比賽補時階段,以馬納法犯規在先為由,判米內羅的進球無效,引起了較大爭議。這個判罰不僅讓客場作戰的申花失去了縮小比分甚至上演絕平的機會,也使得柔佛新山成了申花連續兩個賽季都無法逾越的高山。更讓人感到費解的,是裁判為何不在馬納法犯規瞬間吹停,而要等申花進球后才回吹——這看上去像是“等你進了再吹掉”。這并不是本賽季中超球隊在亞冠遭遇的唯一爭議判罰,從古斯塔沃的紅牌到追加停賽,再到申花這一粒被取消的進球,很多球迷自然會覺得:“我們是不是被針對了?”

這種情緒并非空穴來風。本輪亞冠精英聯賽及二級聯賽,中超BIG4總戰績僅為1勝、1平、2負。三支參加精英聯賽的本賽季中超前三球隊,四輪以后均位于東亞賽區的淘汰區底部,相較去年同期形勢更為嚴峻。在外援政策保守、聯賽賽程與亞冠“跨年制”錯位、投入與整體實力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超球隊在亞洲賽場上的競爭力與存在感,正在被明顯邊緣化。處于相對弱勢環境的球隊,其支持者對于“裁判判罰不利”的敏感度自然更高。
但在情緒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看規則本身。通過官方直播畫面可確認,馬納法在進攻發動階段確實對對手實施了犯規,而這一犯規屬于米內羅進球所在的進攻鏈條,因此“犯規在先、進球無效”在規則上是正確判罰。然而,關鍵在于裁判為何不立即吹哨,而選擇等申花完成射門后才回吹?
按照《競賽規則》中關于“有利原則(Advantage)”的規定,有利原則只適用于被犯規方,換言之,主裁當時延遲吹哨是基于如下判斷:繼續比賽對柔佛新山更有利。與此同時,規則也明確允許裁判在繼續比賽后重新評估效果——如果該方沒有實際獲得優勢,裁判可以“撤回有利原則”并回到犯規點判罰。這正是本次判罰的邏輯基礎,也是裁判為何可以在進球后回吹馬納法犯規的原因。
這聽起來與直覺相悖:明明是申花在推進,處于攻勢中,為什么繼續比賽反而會對主隊更有利?答案或許就在于主隊“統治”本場比賽的事實。當特謝拉接馬納法的直塞推進至禁區邊線時,主裁已用手回指犯規方向。但他選擇讓比賽繼續,顯然是判斷與其立即給新山一個威脅相對較小的后半場靠邊的任意球,不如讓比賽繼續發展,更可能促成新山通過快速反擊重新掌控主動。這一判斷的前提是:新山具備強大的進攻轉換能力。
可見,主裁既非遺漏,也非猶豫,而是在基于比賽形勢的基礎上做出了“延遲鳴哨”的選擇,依據的是規則中的“有利原則”。在實戰中,這種判斷并不多見——裁判必須相信被犯規方在被動防守中仍然保持高質量反擊的可能。馬哈德邁這樣研判比賽,倒也不奇怪,這與ESPN 賽后《柔佛新山(JDT)或許已經向成為真正有實力競爭亞冠冠軍的球隊邁出了下一步》一文的觀點完全吻合:柔佛新山從頭到尾完全掌控了一支在賽前紙面實力上應該與他們旗鼓相當的對手。無論是比賽中的主裁判,還是賽后的獨立媒體,都不謀而合地相信柔佛新山完全掌控了這場與中超爭冠熱門球隊的比賽。
所以,申花被吹掉的不只是一個進球,而是中超在亞冠賽場上的競爭位置。真正讓人難以接受的,不是這個看似針對我們的判罰,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中超球隊在亞洲足球版圖中的位置正在快速下沉。要扭轉這一趨勢,靠情緒無用,也不是喊口號就能成功。中超必須直面的問題包括:外援政策與俱樂部投入是否仍能在洲際賽場維持競爭力?職業聯賽是否需要跨年制改革以消解與亞冠賽程的沖突?俱樂部體系是否能在不確定環境下保持陣容穩定與強度延續?即便短期內難以改變,我們至少應從這場比賽中看清現實——我們不是被針對,而是暫時不夠強。承認差距,并開始解決它,才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
下一篇:返回列表